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短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分析论文

 

前言

国内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往往不注重核心力量的训练,一味的加强对腿部肌肉的训练,而国外的短跑运动员则是核心部位的肌肉特别发达,上半身整体呈倒三角形态。发达的核心部位的肌肉是短跑运动员专项能力所需要的。通过核心力量的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稳定能力和平衡能力,从而达到途中跑阶段的技术动作标准和连贯,使运动员可以更快更好的稳定住上身以及头部,使身体不会前后左右的摇晃,这是减小阻力提高短跑运动员速度不可缺少的。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对象

以吉林省吉林市体育运动学校 10 名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心力量的作用

核心力量的训练的主要作用为稳定脊柱、盆骨:当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如果核心力量弱的话会控制不住脊柱与盆骨,从而导致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身体前倾或者是后仰,更有甚者头部也会随着运动员的大力摆臂而前后摇晃,这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当核心力量强大以后,运动员更好的稳定住脊柱与盆骨,则会减少这些由于核心力量弱导致的弊病,这都是运动员不好的习惯,强大的核心力量可以使运动员的上半身始保持正直,头部与肩部不会摇晃,始终目视前方。

2.2 核心力量对短跑运动员的影响

核心力量作为现代的训练方法,他作用于短跑运动的方面是很多的。国际上许多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身体形态都是身材高大、肩部宽、小腿细、躯干部位的肌肉非常的发达,腹肌周围的核心肌群可以清楚的让人看见,整体呈倒三角形状,这样的身体形态是长期短跑专项训练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取得短跑良好成绩的必要条件。在国内传统的训练项目当中,由于在训练的理念和观点上变差,认为后蹬是短跑运动员向前力量的源头,从而只是不断的加强对腿部的练习,而忽略了对运动员躯干部位肌群的练习。

而国外学者和教练的训练理念是把人体分为头部、大臂、小臂、躯干、手、脚、大腿、小腿等环节,各个环节在运动中链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生物运动链。人体的躯干部位是整个链条的运动枢纽,对链条上力量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依靠人体躯干核心部位来调整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就是核心力量,由于国内早起的训练方法始终注重于对腿部力量的加强,并且不借鉴国外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专家的训练方法导致了训练方法和训练技术落后于国外,导致了国内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身体形态上的差别和竞技成绩上的巨大差距,在国际比赛上,短跑项目的决赛很难看见国内选手,这是不争的事实。

2.3 现代短跑技术与核心力量的联系

短跑运动是一项在短时间内达到速度极致的一项周期性运动,因此,步长与步频成为了决定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步长即在跑动的过程中,每次迈步的长度,发力脚与落地脚之间的距离撑之为步长,步频由腾空时间和支撑时间所组成,由于在腾空的时间里,人体是不会对外做其他运动的,那么影响步频的主要原因就应该是在支撑时间这一时间段里,支撑时间主要是由腾起环节和缓冲环节所组成,在运动过程中的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髋部、膝关节、脚踝等关节的落地缓冲来减少冲击力、制动力,接着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后蹬。由于步频要求短跑的支撑时间越短越好,所以短跑的支撑距离就不应该过长,过于追求支撑距离的长度会导致步频降慢,因此降低短跑运动员的速度。

影响短跑支撑距离的因素包括落地距离、脚移动距离和腾起距离三点。脚的移动距离是客观的因素,而落地距离与腾起距离则与运动员的水平速度有关。缓冲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更好的减少跑动中的制动力,缩短缓冲距离,同样,爆发力强的运动员可以缩短腾起环节的距离,因此,合理的增大腾空的距离成为短跑训练的重点。

由于国内的教练员以及专家的刚愎导致了国内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与国外的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他们认为后蹬的力量越大,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就会越快,从而不断的加强运动员腿部的训练,导致国内运动员的训练体型都是上身瘦小没有力量感,而腰部一下的腿部肌肉则非常的发达,分开来看就好像判若两人,这都是传统训练方法以及训练理念所带来的弊端。他们忽略了对于核心部位力量的训练,核心部位只衔接人体上下肢协调的重要部位,核心部位的力量强大就会更好的协助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减少腿部肌肉的负担,使全身的肌肉都加入运动的过程当中,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上一篇:满族符号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