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远离尿毒症呵护肾健康专访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

 

当今,大众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但肾病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目前,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慢性肾病患者,其中有1%~3%的慢性肾病患者将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患者(即尿毒症患者),他们需要接受持续透析或肾脏移植治疗,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病日”,适逢第13个“世界肾脏病日”来临之际,我刊专访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郑法雷教授,请他为大众普及一下尿毒症的相关知识,以提高社会大众对肾脏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专家简介】

郑法雷,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曾任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华北地区肾病协作组主任委员(组长)、北京肾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市委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全国青联委员、常委。第八、 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常务副主编,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副主编, 《国际老年肾脏病和泌尿科杂志 (英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多本杂志的编委。

擅长治疗急慢性肾脏病,尤其是慢性肾功损害及并发症、肾小管间质肾病、药物性肾病、高血压肾病及肾小球病变等,研究重点为慢性肾病代谢紊乱与营养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机制与干预、肾小管病变及药物肾毒性等方面。

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多个攻关研究项目,以及原卫生部、医科院等有关的科学基金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二等奖等。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专著3部,主译1部,并参与30部专著的编写。

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

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的俗称,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肾脏疾病到晚期,即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后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尿毒症也称尿毒血症,顾名思义,是指由尿中的“毒素”蓄积在机体血液中所引起的病症。正常人体可以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的“毒素”如代谢产生的废物、毒素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尿毒症患者由于肾功能衰竭,肾功能只剩下正常肾功能的10%或更低,肾脏缺乏足够能力将这些“毒素”排出去,使得这些“毒素”蓄积在人体血液中,造成机体出现一系列病变。需要注意的是,尿毒症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引起肾脏损伤的各种原发疾病的基础上,肾脏受到了实质性损害,肾功能逐渐减退、衰竭,最终进入尿毒症期。

尿毒症的表现因人而异

郑教授谈到,尿毒症患者在临床上早期没有什么独特的表现,其首发症状也不一致,但机体的各个系统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受到侵害,只是出现的早晚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会因人而异。临床上出现频度比较高、更常见的病变是全身状态的改变,如面色差、总是感觉疲惫、四肢乏力、嗜睡等;消化系统的改变,如食欲低下、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血液系统的改变,如肾性贫血;呼吸系统的改变,如胸闷、气短、气促,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胸腔积液等;神经系统的改变,如头昏、头痛、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和感觉减退,严重时可出现尿毒症性昏迷和癫痫发作;骨骼系统的病变,如肾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症,早期并无特殊表现,仅仅为腰酸,容易抽筋,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纤维性骨炎、骨生成不良、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如尿毒症性心包炎、尿毒症性心肌病,此外由于机体出现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酸碱紊乱、高钾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猝死,心血管并发症是造成尿毒症期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

郑教授在此提醒,这些疾病症状在年龄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虽然老年人感觉变迟钝,对身体出现的变化不敏感,但由于没有了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一旦身体出现不舒服,有时间及早去医院就诊,因此不容易误诊或漏诊;而中、青年人工作和学习压力很大,再加上对自己身体的盲目自信或不重视,有症状时不及时或没有时间去医院及早检查,反而容易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