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信息技术背景下创新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次重要的教学创新,也是新课改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要求。信息技术对创新小学作文教学也有着重要影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写作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逻辑框架,采集、分析、转化写作材料,输出文章有效信息。同时,交互技术、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也为优化课堂效果,收集学生学情,建立学生个人写作档案库、素材库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效参考,希望能够通过文章简单的分析,可以为后研究者提供适当的借鉴参考意义,为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贡献。

一、 将音频、影像与教学导入环节相结合,发掘兴趣为作文课“开好头”

小学生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延迟的学习特征。课程刚开始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转移到课堂中,有的还沉浸在上堂课的学习中,有的则还沉浸于课间休息,在这种情况下,将学生引入课堂是首要任务。而利用多媒体影像、音频的手段导入课程,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投入课程学习中,进行沉浸式学习、为正式授课做准备。

例如,三年级习作《我来编童话》一课,正式讲课之前,可以先播放童话音频,如《小鳄鱼GUJIGUJI》,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童话题材的好奇,引出童话的概念与拟人、夸张等特点,借势让学生谈一谈以往看过哪些童话故事,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我来编童话故事》。

这种趣味导入环节区别于以往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引出课题。但是,在导入环节也需要注意,设置导入环节不是课程目标,而是辅助课程目标更好进行的一种手段,需要教师把握导入环节和课程的联系,篇幅不宜过长。

二、 利用趣味动态图片、交互平台,让教学“活起来”

通过导入环节,学生已经对课题产生兴趣,激发了写作愿望,紧接着教师需要进一步维持学生兴趣、放大写作愿望,与此同时,将写作方法完整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趣味动态图片、交互平台等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学习,可以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营造有利于思维发散、学习创造的氛围,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不敢写”的问题。

例如,五年级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在讲解如何抓文化遗产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交互平台在线旅游技术,让学生在教室里通过AI设备清晰感知中国文化遗产的3D景象。以故宫为例,打开故宫全景三维虚拟地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按一定的顺序线上游览故宫,可以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也可以先感受故宫全景再游览某个具体宫殿,逐一感知文化遗产——故宫的不同魅力。

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课堂参与感,营造轻松愉快、趣味性强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景、写建筑的写作顺序,为接下来系统地梳理写作知识点做准备。但是,此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把握“教”和“乐”的度,把握课程的重难点,让“乐”为教育教学服务,避免脱离课题天马行空。

三、 利用思维导图、电子图表系统教学,让作文框架更立体、清晰

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是结构紧密、系统直观。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具备逻辑分析、梳理总结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而言,写作框架是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的一大重难点,更是教学的难点,相对于写作方法的教学,写作框架的教学更抽象,也更难被学生识记,而运用多媒体的思维导图、电子图表则让作文框架更立体、清晰,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消除抽象障碍,降低写作难度,简化语言理解表达任务,为有效作文教学打下理论基础,彻底解决学生“写不出”的问题。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思维导图、电子图表,不等同于纯粹的列表、集合,而是需要结合具体课题,对思维导图、电子图表进行精加工和重点复述。将不同部分用不同颜色或者动画效果加以区分。利用颜色、动态、视听激发学生感官,建立知识联系,并不断复述,加深印象。

例如,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一课,在写文章框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文章需要哪几个板块,其次是确定这几个板块间主次如何安排。以下是习作《家乡的风俗》框架梳理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运用学习空间促进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